上市医院・股票代码:300015

搜索

990位捐献者在这里送出“光明礼物”

时间:2023-03-16 来源: 爱尔眼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通讯员 周巧

 

  “我能看到视力表的第4排了!”2月20日上午,顺利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宋女士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复查视力时,惊喜地发现自己裸眼视力恢复到了0.2。该院角膜与眼表病专科主任李宽舒告诉她,目前移植的角膜透亮、植片稳定,随着上皮逐渐愈合恢复,她的视力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宋女士是幸运的,依托长沙爱尔眼库资源,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匹配到了合适的角膜供体,避免了失明。得知自己的角膜来自一名6岁的孩子,宋女士激动地说:“一定要替这个‘小天使’多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给宋女士再次带来光明希望的,是6岁的小辉(化名),他是长沙爱尔眼库成立以来迎来的第990位光明使者。近日,记者探访长沙爱尔眼库,见证大爱与光明的延续。

 

  名片解密

  长沙爱尔眼库成立于2006年5月,2016年9月挂牌成为湖南省红十字角膜捐献爱尔眼科接收总站,并在湖南其他13个市州爱尔眼科医院内设立接收分站,在省内全面开展角膜捐献宣传、登记及采集工作。长沙爱尔眼库是湖南省首家可接受眼角膜捐献的眼库,主要任务是采集眼角膜和眼组织,用于临床治疗和研究;将优质、安全的眼角膜提供给需要的人群,通过移植手术,为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

 

  实地探访

  一天之内两人化身“光明天使”

  “我们刚采集了一对角膜,正在赶回医院的路上。”2月10日上午,记者接到李宽舒的电话,立即赶往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眼库就设在医院的5楼。

 

  在医院前坪,记者遇到李宽舒和眼库技术员兼角膜捐献协调员李炜,他们拎着恒温箱匆匆赶回来。“这位捐献者是40多岁的男子,遭遇交通意外后没有抢救过来,他的妻子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他的眼睛继续看着孩子长大。”李炜和记者说话时,脸上透着疲惫,他们已经一夜没有合眼。

 

  此前,他们连夜采集了小辉的角膜。

 

  即便如此,李宽舒和李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们先把捐献者的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排除传染病,确定采集来的眼角膜是否能够用于移植;再直奔眼库,对角膜进行检验、处理和保存。

 

  穿戴无菌衣和无菌手套,进入眼库实验室,李宽舒从恒温箱中取出角膜保存瓶,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评估角膜的质量,然后对角膜进行内皮细胞学检查、角膜中央透明区直径测定。

 

  “两位捐献者的角膜都非常透明,内皮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很好。”李宽舒把两位捐献者的角膜都放入4℃的恒温箱进行保存,“这4片宝贵的角膜,会在最短时间内匹配给适合的患者,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随后,李炜来到资料室,把当天两位捐献者的资料归档,把角膜有关信息详细录入数据库。

 

  每一片角膜都不会被浪费

  记者在角膜保存室看到,这里有两个恒温箱。其中一个温度显示为4℃;另一个低温保存箱,温度显示为零下20℃。为什么角膜会有不同的保存方式?负责角膜保存维护的李炜告诉记者,角膜采集有很强的时效性,从捐献者死亡至采集最好在6小时以内的“黄金时间窗口”完成。这个时间窗口采集的角膜,大多质量很好,适用范围广,这部分角膜会放置在含有中期保存液的保存瓶中,在4℃的恒温箱保存,保存期限为7~10天,“医生会通过眼库的信息系统,尽早匹配给合适的患者。”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要在“黄金时间窗口”内完成角膜采集困难重重。有的人走得突然,等家属想到捐献角膜并联系上当地红十字会或眼库工作人员,远远不止6个小时;有的人生前进行了角膜捐献志愿登记,但在他去世后,家属内部仍然可能产生意见分歧,造成角膜采集不及时。如果过了采集的最佳时效,角膜的质量就会下降,适用范围就窄了。这类角膜只能用于板层角膜移植,可放入零下20℃的低温保存箱长期保存,等待合适的患者。此外,因各种原因无法用于患者治疗的角膜,也能运用于医学科研工作。“采集的每一片角膜都不会被浪费。”李炜说。

 

  见证者说

  为了生之光明,必须面对死之悲伤

  “捐献者不仅有老年人,也有像今天这样的中青年人,甚至是小朋友,去采集他们的角膜时,心里特别疼。”由于经常面对沉痛悲伤的时刻,李炜的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来眼库工作的头两年,他经常睡不着觉,特别想去看心理医生。

 

  “即使现在,我也很难进入深度睡眠,一条微信就能把我吵醒。”李炜这样的生理性反应,也和工作性质有关。眼库人手有限,只有两名专职的技术员兼角膜捐献协调员,而采集角膜的手术时效性很强,所以他必须全年365天24小时待命。不过,李炜越是深入了解这份工作,越是被捐献者和他们的家属感动,也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所鼓舞。“为了生之光明,必须面对死之悲伤。”李炜说。

 

  “在完成捐献前,家属很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会不会影响遗容’。我会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李炜说,通过手术采集并保存好捐献者的角膜后,会用义眼填充,将眼睑合上,让捐献者呈现自然安详的容貌。

 

  手术后,眼库工作人员会朝捐献者的遗体深深地鞠三个躬。临走前,将一份《角膜捐献接收证明》和一座镌刻着“留取光明在人间”的荣誉奖杯颁发给捐献者的家属,向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

 

  从患者苦等角膜,到一周左右安排移植

  “孩子的角膜已经帮助到两位受捐者重见光明,十分感谢您一家的大爱。”2月20日,当长沙爱尔眼库行政主任杨丽红把这个消息转达给小辉的父母。电话那头,孩子的妈妈再次泣不成声。

 

  杨丽红告诉记者,这份生命赠礼都是匿名的,捐受双方及家庭的信息不会提供给彼此。角膜捐献移植手术成功后,杨丽红通常会向捐献者家属传达受赠者的感激,为他们带去一丝欣慰。

 

  “我现在依然记得,2007年,24岁的我刚到眼库上班,时任角膜与眼表病专科主任的王丛香教授给我讲了一件令她痛彻心扉的往事。”杨丽红说,那一年,王丛香接诊了一名年轻的角膜病患者小王。小王因铁水烧伤双眼,已经失明两年,让他复明的唯一办法是角膜移植,而且必须使用新鲜角膜材料。两年来,家人带着他辗转全国各地大医院,因角膜紧缺未能手术。王丛香为小王做完检查、留下联系方式后让他回家,等待好心人离世时捐献角膜。可这一等就是3个月,中途小王的母亲来到医院,要求捐出自己的一片角膜给儿子,但活体角膜移植是不被允许的。3个月后,长沙爱尔眼库终于得到了一片新鲜角膜材料,王丛香欣喜万分,赶紧通知患者来做手术。可是,电话那一头,小王的妻子泣不成声。原来,小王在一周前因无法忍受病痛和黑暗的折磨自尽了。

 

  “这件事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杨丽红说,长沙爱尔眼库成立之初,国内还没有出台角膜捐献相关法律法规,眼库装备了国际标准的现代化眼库检测、储存、转运和科研设备,但没有专职的角膜捐献协调员,捐献者非常有限,角膜病患者常常在黑暗中经历漫长的等待。于是,杨丽红成为了眼库第一名专职角膜协调员,承担着寻找和对接捐献者,与之沟通、协助完成捐献。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爱尔眼科已在全国设立9个现代化眼库和40多个角膜捐献接收登记站,利用“库站联合”的模式实现了遍布全国31城的捐献及救助网络。同时,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已经开设角膜移植绿色通道,有需求的患者一般在预约一周即可安排角膜移植手术。符合条件的贫困角膜盲症患者,还可通过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向爱眼公益基金寻求手术治疗费用援助。

 

  在眼库工作的16年,杨丽红帮助990位捐献者完成心愿,协助数千位角膜捐献志愿者签署志愿书,帮助2000余人重获光明(根据病情需要,一片角膜可帮助1至2名角膜病患者重见光明)。多年来,杨丽红坚持记录并传播捐献者“遗爱人间”的动人故事、角膜移植者重见光明的新生故事,汇集成一股温暖的正能量,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捐献队伍。

 

  记者手记

  当我离去时,愿留光明在人间

  “在长沙爱尔眼库工作已经16年,你是否愿意在离世后捐献自己的角膜?”面对记者的提问,杨丽红肯定地回答:“当然,我和同事们都签了志愿书。”

 

  角膜疾病是我国第二大致盲眼病。目前我国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有四五百万人,且这一数字以每年1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约80%的患者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每年国内开展的角膜移植术仅有8000至10000例。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角膜供体紧缺。

 

  “等一等”成为很多角膜移植患者听到频次最多的一个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眼库供体资源分配情况,等待的时间各不相同。欣慰的是,近年随着观念的转变、宣传的普及,年轻一代更了解,也更愿意在未来捐献出自己的角膜。

 

  信息不同步,也是一大壁垒。有些志愿捐献者生病或发生意外,眼库工作人员却无法追踪到他们,更无法达成他们的心愿。当前,我国眼库与角膜捐献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仍在起步阶段。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角膜捐献系统会越来越完善,将帮助到更多人重获光明。

 

  采访结束,记者也填写了一份《角膜(眼球)捐献志愿书》,志愿书上写着:当我离去时,愿留光明在人间。

大庆爱尔眼科医院